在肝炎家族中,乙肝早已“臭名昭著”,而“行事低调”的丙肝危害并不亚于乙肝——它转变成慢性肝炎的几率不仅更高,而且由于公众知晓率低,很容易被忽视。
在昨晚的第80期新民科学咖啡馆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毒性肝炎研究组组长钟劲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传染病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谢青教授一起揭开丙肝这个潜伏极深的“沉默杀手”的种种“罪状”,并提醒市民若患病要及时规范治疗,丙肝是可治愈的传染病。
感染无明显症状
据统计,2008年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丙肝的发病率却是唯一仍呈上升趋势的,2008年全年丙肝报告病例约为12万人,是2003年的六倍。在今年2月卫生部公布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榜”上,丙肝已位列第四,排名肺结核、乙肝、梅毒之后。
感染丙肝病毒后,大多数患者很少出现明显症状,极不易被察觉。谢青说,患病初期,大多数人有时只有乏力、胃口差等轻微不适。“甚至在一部分丙肝患者的检验报告中,肝功能指标是正常的。即使丙肝病毒在人体内潜伏十几年,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肝脏细胞却一直遭受病毒破坏。不少患者发觉病情时,肝脏已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者已变成肝硬化或肝癌。”谢青说,丙肝转化成慢性肝炎的几率远高于乙肝,达75%到80%,因为发觉晚和治疗不及时,约20%到30%的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超七成患者可治愈
在人类的知识库里,丙肝病毒属于比较“年轻”的病毒。“它隐藏得很好,因此直到1989年才首次被发现,目前世界上还未研制出针对丙肝的疫苗。”
虽然丙肝危害很大,专家指出,也不必谈丙肝色变,因为只要能够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丙肝是可治愈的传染病。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方案是联合使用长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这套方案能使75%以上的患者得到治愈。钟劲说,针对丙肝的抗病毒小分子药物也在加紧开发研制中,估计三年内国际上就可能会出现第一批抗丙肝病毒药物,这将一定程度缓解全球的丙肝问题。
要当心“时尚”感染
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大多数的传播与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破损的皮肤黏膜有关,极少部分是经过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市民无需恐慌,简单的接吻、拥抱、喷嚏、吃饭和饮水等一般接触不会传播丙肝病毒。不过,专家提醒,现在的一些“时尚”行为很容易引发丙肝感染,比如文身、文眉、穿耳洞、修甲、足疗等。因此,曾有过类似皮肤黏膜损伤的高危人群,都应定期体检。谢青说:“即使第一次丙肝抗体检查为阴性,6个月后还需再做一次抗体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