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合并丙肝并不影响艾滋病患者鸡尾酒治疗的效果,但处在丙肝活跃期的艾滋病患者服用奈韦拉平更易发生皮疹和肝毒性等副反应。这一发现解决了目前国际上关于丙肝病毒是否影响艾滋病疗效的纷争,并提示该类患者的用药禁忌。研究结果今年4月发表在国际著名的《艾滋病杂志》上。
艾滋病患者合并丙肝后其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疗效是否受丙肝病毒的影响,此前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因经血液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人群的比例较高,中国艾滋病患者合并丙肝发生率高达39%,远高于国外的30%。既往研究也发现丙肝患者合并艾滋病后病程明显加快,丙肝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因此,观察丙肝与艾滋病之间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更具现实意义。
为了寻找答案,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李太生教授等于2005年至2007年期间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的全国多中心研究,175例艾滋病患者被分为三组:第一组为丙肝抗体阴性的117例艾滋病患者,第二组为处在丙肝病毒稳定期(丙肝抗体阳性但病毒载量阴性)的24例艾滋病患者,第三组为处在丙肝活跃期(丙肝抗体及丙肝病毒均为阳性)的34例艾滋病患者。课题组对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含奈韦拉平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连续随访100周,结果发现上述三组对象在各随访点的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HIV病毒载量及免疫重建规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证实了合并丙肝病毒感染的艾滋病患者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疗效并不受丙肝病毒的影响。
研究同时还在国际上率先证实:处在丙肝活跃期的、丙肝病毒抗体及丙肝病毒均为阳性的艾滋病患者发生皮疹及肝毒性等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课题组负责人李太生教授介绍说,奈韦拉平因易引发皮疹和肝毒性等毒副反应,发达国家已经不再作为首选药物推荐使用。但该药因有确切疗效、价格便宜,目前仍为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一线药物,专家推荐的两种优选配伍方案中均含有奈韦拉平。如果放弃使用奈韦拉平,将使中国政府每年在艾滋病药物治疗方面的投入从20亿元直升至80亿,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本研究结果对发展中国家的艾滋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卫生经济学价值。李太生教授指出,对合并丙肝的艾滋病患者,临床要以施多宁等替代奈韦拉平,以减少皮疹和肝毒性等副反应发生。但对未合并丙肝的艾滋病患者来说,奈韦拉平仍可放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