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甲肝,是我国最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夏秋为发病和感染高峰期,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甲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甲肝患者密切接触,共用餐具、茶杯、牙具等或者吃了被甲肝病毒污染过的食品和水,都可以传染发病。
甲型病毒性肝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临床上大约83%左右的甲肝患者有38℃一39℃之间发热,90%的患者有黄疸,因此,人们有时候也会把甲肝称为“黄疸性肝炎”。
预防甲肝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食用水果、生菜等果蔬类食品时一定要清洗干净。吃剩的食物要储存在冰箱中,再次食用前应充分加热。对一些易携带致病毒的食物,如:贝类、毛蚶等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另外,出现发热,并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的人,应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以便“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对控制甲肝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监测表明,45岁以上人群大都具有抵抗甲肝的保护性抗体,因此,对于上述年龄段的人群一般不大力推广疫苗接种。但对于45岁以下人群,特别是儿童应该及早接种甲肝疫苗,以避免甲肝病毒的感染。一般,接种后8周左右便可生产很高的抗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