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病。据专家介绍,甲肝平均潜伏期为30天,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化验检查出现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明显增高。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预防:少饮桶装水多喝白开水
春季是甲肝的高发期。成小梅主任分析,主要与春季人口活动频繁有关,再则与饮用污染的水源有关系。毛蚶、醉蟹等引起的甲型肝炎暴发,都发生于冬春。
甲肝病毒临床感染者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含有病毒,如果未经过很好消毒处理,就污染周围环境,包括食物、水源或健康人的手;另外患病者的手及带病毒的苍蝇,也能污染食物、饮水和用具。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病毒的食品和未经煮沸、煮熟的污染饮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瓜果等均可患病,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
医生介绍,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疽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部分人还表现为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他们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通常来说,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环境卫生差的学校、工厂、农村、托幼机构或家庭中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流行可能性更大。
医生提醒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是预防疾病之本。要勤洗手,减少在外就餐机会;注意饮食,少吃生、冷食物,水果最好削皮吃;尽量饮用煮沸过的白开水,少用桶装水,桶要定期消毒,学会正确使用。毛蚶、蛤蜊等水产品可能粘附病毒,不要生吃或半生吃。直接入口的食物如酱菜、凉拌的菜,不要在可能受污染的水中洗涤。最好实行分餐,生食与熟食切菜板、刀具和贮藏容器均应严格分开,防止污染。
同时要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儿童体内抵抗甲肝的抗体水平很低,所以,与甲肝病人有过接触日起两周内,及时接种丙种球蛋白,确保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