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办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移植十周年庆典暨患者长期健康宣教活动”。200多位曾在市一医院接受过移植的患者与市一专家团队共话“移植后时代”的长期生存质量,他们中的多数人已成功迈入了肝移植后的第十个甚至十二三个年头。
多种因素“拉低”长期生存率
如今,国际移植领域已在短期生存率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比如肝移植手术治疗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如何确保更多患者获得10年以上长期生存仍是学界面临的严峻现状。术后一系列并发症的隐患加重了医生及患者内心的担忧。据市一医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钟林教授介绍,市一医院通过在周日举办的讲座,围绕移植术后患者长期脏器功能保护的问题向病友进行宣讲,关注“移植后时代”的综合养护问题。
在参加此次活动的200多位患者中,10年前罹患肝豆状核变性的花季少女婷婷(化名)引人关注,多年前她曾通过“蓝天下的至爱”牵线搭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由市一医院普外科团队成功实行了亲属活体肝移植手术。经过10个小时的手术,母亲巴掌大小的肝脏植入女儿的体内后正常“工作”,婷婷获得了新生。如今婷婷已经大学毕业,在一家食品公司上班,生活步入了正轨,移植患者回归了社会。
2004年因尿毒症伴乙肝肝硬化导致肝、肾、脑三器官衰竭而进行肝肾联合移植的小海(化名)如今已组成了家庭,过上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
制度保障呼吁社会自愿捐献
同样是10年前因乙肝肝硬化伴肾脏功能衰竭在市一医院行肝肾联合移植的郭先生现已68岁,郭先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旅游,手术恢复后,他走遍了国内名川大山,还与另外四名患友一起参加10年肝移植患者西藏之旅。老郭坦言如今想要同时获得两个器官的捐赠难度很大,“我觉得当年自己很幸运。所以我也想做点回馈社会的事”。
为此,在市一医院的此次患教活动中,花季少女婷婷代表所有病友宣读了器官捐献倡议书。相关社会人士也在自愿捐献书上签字,表达了支持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的决心。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普外科学科带头人、普外科中心主任彭志海教授介绍,在此前召开的中国器官移植大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人体器官移植临床技术应用管理委员会主任黄洁夫也曾宣读了“杭州决议”,决议要求全体器官移植医务工作者严格遵守《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框架下颁布的政策和措施;要求所有的器官移植医院必须确保符合医学伦理的器官来源、遵循公民逝世后自愿器官捐献的中国三类标准流程,希望以此推动和完善器官捐献和移植体系,为更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谋得“生路”。
综合干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由于CNI类药物的强大肾毒性,越来越多的肝脏移植术后患者在长期以后出现肾功能衰竭的现象,这一现象已得到国际上证实。强调最小毒副作用是提高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
患者孙先生再次移植肝脏已有10个年头了,之前因为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造成损伤使得之前的移植物功能不全,是市一专家团队为他进行了再次肝脏移植术。术后,孙先生在服用药物的同时,专家们在孙金华免疫抑制剂的方案上动足了脑筋:如何能使毒副作用最小,是不是可以采用独立肾保护功能的药物?10年来,孙先生的身体各项功能一切正常。
像孙先生这样再次肝脏移植的病例在市一医院一共有28例,数量为上海之最。再次移植通常比首次移植的死亡率高3.8倍。制定合理的免疫抑制剂方案,在保护肾脏的同时,避免增加肿瘤或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是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的保障。
彭志海教授表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1年1月开展第一例肝脏移植至今已逾13个年头,近千例肝脏移植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脏移植的临床规模、数量与质量、科研、硬件与软件条件以及整体技术水平均有了快速发展,肝肾联合移植数量国内第一。肝肾联合移植1年生存率为85.71%,移植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移植后并发症发生率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器官移植挽救了众多终末期患者的生命,关注移植患者长期生存,关注“肝移植后时代”,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