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肝病的早期病变有酒精性脂肪肝(AFL)、酒精性肝纤维化(AF)、酒精性肝炎(AH)和酒精性肝硬化(AC)。病理学检查发现,酒精性肝病中的肝细胞癌几乎都合并有肝硬化基础。目前认为,酒精本身未必是直接的致癌物质即无起始因子意义,而HBV、HCV、化学致癌物质和免疫抑制等可能为“辅致癌因子”,而具启动因子作用。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向来重视营养缺乏学说。近年的研究表明,乙醛中毒加之酒精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活性氧等酒精化学反应与药理学机制颇受瞩目。有关酒瘾以及酒精性肝病为主的脏器损害发病因子的研究现已进入分子遗传学水平,其中在细胞色素P4502E1、ALDH2领域的研究进展尤为显著。
在重症酒精性肝炎的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发现,又与某些细胞因子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这些研究在探索酒精性肝病发生机制深度与广度方面均甚可观,而认识上的速度更须提高。
患者服用某种药物前并无肝损害,服用该药后出现相应肝损害表现,并且停药后得到改善。
一般患者多在用药1~4周出现症状,如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以及肝区痛、黄疸或细胞损害,血嗜酸粒细胞增高,巨噬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阳性,转氨酶及转肽酶等肝功能指标异常。
提示:预防药物性肝损害要注意阅读药物的使用说明,患者在使用某些肝毒性药物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时,要注意有没有出现上述症状,并应定期观察血清转氨酶的变化。对有过敏史、肝肾疾病的患者,更应慎重选择药物。
常见致肝损害的药物有:
心血管药物:胺碘酮、氨力农、开搏通、普鲁卡因酰胺、肼苯哒嗪、苯妥英钠等;
抗痨药物:利福平、异烟肼等;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6-巯基嘌噙等;
抗甲亢药物:他巴唑、丙基硫氧嘧啶;抗生素类:红霉素、四环素、灰黄霉素、二性霉素B、酮康唑、磺胺、氟哌酸、先锋霉素IV等;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水杨酸、保泰松、炎痛喜康等。